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演讲摘要:恶意用户可以通过在区块链上部署欺诈类型的分布式应用实施欺诈行为,从而获得经济利益。欺诈类型分布式应用通过前端欺骗普通用户,并在后端实施恶意行为。本报告介绍一种了自动化的欺诈类型分布式应用检测方法,通过对分布式应用前端意图推理、钱包接口监控以及后端智能合约行为分析,发现前端与后端的不一致行为。通过这种方法,我们检测到了30多个欺诈类型的分布式应用。
讲者简介: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称号(青年)、四川省杰青,获得2022阿里巴巴达摩院青橙奖、2022 CCF青年科学家奖、2012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21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从事软件安全,尤其是区块链软件、安卓软件与桌面系统软件的安全性研究工作,近五年在CCF A国际会议/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INFOCOM 2018最佳论文奖在内的15个学术/竞赛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