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演讲摘要:公钥密码学(PKC),始于20世纪70年代关于Diffie-Hellman协议和RSA问题的研究。在当今数字时代,公钥密码学有助于解决网络中的信任问题和数据安全问题,是互联网的安全基石。不过,1996年出现的Shor算法改变了这一切:我们需要新一代的公钥密码安全体系,即后量子密码学。经过近20年的发展,后量子密码学已初步成型,可基本满足我们对于安全性和效率的需求。基于此,美国率先开始制定后量子密码安全标准,并于近期公布了部分入选的标准算法,以便于进行后量子迁移工作。
讲者简介:丁津泰,毕业于耶鲁大学数学系并取得博士学位,目前任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密码学和计算代数。曾三次担任国际后量子密码学会议的联席主席,是后量子密码学领域的国际权威专家,相关工作发表在Journal of Cryptology、美密、欧密等密码领域顶级期刊会议。他参与设计的Kyber公钥加密算法算法,已正式成为美国后量子密码安全标准算法;此外,他主持设计了Rainbow数字签名算法。